科普法规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中国科协、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联合印发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组织动员各级科技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创新争先行动”,助力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省科协、农业厅、省扶贫移民局决定,在“十三五”时期联合实施“四川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以下简称“助力扶贫工程”),制定如下实施细则。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四川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八次、九次会议精神,团结动员全省科技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建立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为统揽,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围绕脱贫攻坚总目标和扶贫先扶智的根本要求,广泛开展“创新争先行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加大科技供给和支撑,大力增强贫困户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提高贫困户的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按照《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要求,2017-2019年,我省科技助力脱贫人数32090人,支持建设农技协联合会79个,支持建设农技协790个,实现农技协组织和服务在贫困县全覆盖;组织6057名来自各级学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技专家参与脱贫攻坚,实现科技服务在贫困村全覆盖;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和服务向基层集聚,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

——支持每个贫困县(市、区)建立1个农技专家服务团;流动科技馆巡展2次;积极推进科普大篷车配备和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贫困家庭的青少年接受科技教育、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明显提升;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市、区)建设专题科技馆;为每个贫困县(市、区)制定科技脱贫攻坚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咨询。

——支持有产业发展基础的贫困乡镇建立1个乡镇农技协联合会(联合体);培育1个乡镇特色产业;建立各级学会,特别是农科、工科和医科学会对接乡镇产业发展的帮扶机制,提供科技信息与人才服务。

——支持适合发展“一村一品”的贫困村建好1个农技协;培育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打造1个特色品牌;建设1个科普中国e站。

——通过培训使每个有劳动生产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掌握1-2项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和技能,至少能够参与1项农业增收项目,提高农村贫困人口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

(三)实施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根据贫困地区地域特点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地方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地位,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任务,积极有序地参与脱贫工作。

2.突出工作精准。把握“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瞄准扶贫对象因人施治、因户施策,促进扶贫对象、科技咨询、产业扶持、技术培训、脱贫成效精准,做到扶贫资源动员规范化、配置精准化和使用专业化。

3.采用结对帮扶。建立各级科技组织和专家与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机制,每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组织和专家给予资助支持,实现上线联动。

4.开展遴选奖补。坚持公开透明,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确保遴选工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对通过评审的各级科技组织和个人,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 的方式给予支持。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科技帮扶工程,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1.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引导每个贫困县建好农技协3—5个、每个乡镇形成1—2个特色产业、每个科技组织联系的贫困村发展1个产业项目,实现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2.培育带动主体。培育发展一批农民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采取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吸收贫困人口就业等途径,建立与贫困户稳定的带动关系。

3.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流通追溯和运输配送体系,帮助对接连锁超市,支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优势,开展网络实时问答、培训交流。帮助建立O2O、B2C等电子商务模式,提供多元化便捷服务。

4.深化“银会合作”。加大财政贴息等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农技协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技协扶持。搭建有效的金融保险服务平台,拓展融资渠道,抵御经营风险。

5.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发展壮大,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农民掌握劳动生产技能、提高科学素质。

6.完善农技服务体系。支持和鼓励基层农民合作社、农技协、各级学(协)会有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政府购买服务,不断完善农技服务体系,争取涉农项目、科技项目、产业项目等向贫困地区倾斜。

(二)实施增智增收工程,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1.加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需求库和供给库建设。广泛联系各级各类学(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专家学者和农民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基层科技工作者,建立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供给库”。聚焦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摸清扶贫对象基本需求特别是科技知识需求,建立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需求库”。

2.加强贫困地区科技培训和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围绕贫困地区生产经营实际需求,对贫困户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培训,提高劳动生产技能。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帮助贫困户到发达地区转移就业。利用好“农民夜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平台,为贫困户提供生产技术培训。力争每年覆盖贫困地区群众不少于2万人次。通过培训使每个有劳动生产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掌握1项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和技能,至少能够参与1项农业增收项目。

3.培养乡土人才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统筹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健全完善农业科技人员与贫困户联系服务制度。大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的产业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乡土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通过乡土人才示范引领,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4.开展“会会协作”(学会和农技协)。推进学(协)会和基层农技协结对帮扶,支持和鼓励学(协)会专家与“田秀才”结对子,经常性地开展技术交流、专业咨询、业务指导等。开展农村乡土人才竞赛,建立健全全省农村乡土人才库,组织100名专家成立“巡回指导团”,到贫困地区“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专业培训。

(三)实施科普引领工程,提升群众科学素质

1.支持贫困地区科普资源开发开放。将科普中国的科普信息资源免费提供给贫困地区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推动其开设科普节目、栏目、频道。推动市(州)、县(市、区)科协开发制作科普图书、科普折页、科普挂图等科普资源,利用科协信息网络、新兴媒体开展扶贫政策和相关知识宣传。向每个贫困县(市、区)免费配送《四川科技报》300份。

2.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针对贫困地区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具体化需求,分级分类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大力培养贫困地区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引导青少年参加各类科技教育活动。大力开展经常性科普宣传,破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消极影响,引导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形成“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

3.完善科普设施建设。在贫困地区大力推动县、乡、村科普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建设。开展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争取巡展深入到所有贫困县(市、区);支持有条件的农村中学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技活动馆),支持贫困县购买科普大篷车,为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开展送科普活动。健全和完善2500个基层科普服务站,包括基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或站点)、科普惠农兴村服务站、“银会合作”服务站等,促进科技扶贫示范村、科普示范户建设。大力推动科普中国校园e站、乡村e站和社区e站建设。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各市(州)科协、农业部门和扶贫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当地的主要媒体广泛宣传,动员各级科技组织和专家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为实施“助力扶贫工程”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各市(州)科协按照实施细则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操作办法。

(二)签订协议。省科协组织省级学会和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科协等科技组织200个、专家2000名与88个贫困县(市、区)村户结对帮扶,各市(州)科协提供对接信息资源。各市(州)科协组织本地区学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民合作社、农技推广站、农技专家服务团等科技组织2000个、专家5000名与贫困村户结成“帮扶对子”,签订帮扶协议书,要明确帮扶的时间、目标、任务、机制等内容,对参与的科技专家要列入名册,并报省科协备案,实行项目化跟踪管理。帮扶协议书由省科协汇总后,报中国科协入库动态管理。

(三)实施帮扶。结对双方要认真履行帮扶协议的相关内容,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各市(州)科协要加强对科技扶贫的组织协调,为结对帮扶工作顺利实施提供服务。

(四)评估考核。市(州)科协对申报备案的结对帮扶协议负责督促指导、跟踪服务和评估考核。结对帮扶实施情况要开展评估验收,建立分级考核评价机制,细化考核指标,强化责任担当。根据年度结对帮扶的评估考核情况,择优报送省科协。

(五)组织申报。各市(州)科协按照省科协下达的推荐指标,经过专家评审遴选,将推荐对象报送省科协。省科协会同农业厅、省扶贫移民局将组织专家评审,择优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科协、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成立评审委员会,评审推荐对象,并依据年度经费安排等情况,确定年度支持数量和名单。同时,省科协给予一定的配套奖励。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建立由省科协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省科协、农业厅、省扶贫移民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四川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协科普部。各市(州)科协、农业部门和扶贫部门要成立各级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结合各地党委、政府扶贫总体部署,研究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举措。各级科协负责组织“助力扶贫工程”的具体实施,指导督促结对帮扶协议,为帮扶协议顺利实施提供服务;各级农业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农技推广站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统筹协调农业部门现有的专家资源参与脱贫攻坚;各级扶贫部门负责提供建档立卡贫困村、户等基础数据,指导科技扶贫成效的考核评估验收。

(二)构建资源整合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与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大联合、大协作机制,促进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充分发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带动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发展。深化“银会合作”,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凝聚社会资金支持扶贫开发。充分统筹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创新助力工程等项目经费。充分发挥各级学会、协会作用,广泛组织动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扶贫工作。

(三)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扶贫格局。支持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采取定向、包干等方式参与科技扶贫,增强扶贫开发攻坚社会合力。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扶贫。

(四)完善考核评估机制。要把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研究制定符合科协实际的考核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综合评估。严肃纪律,严格审核,对虚构事迹材料、违反评审规定等行为,一经发现,撤销评选资格并追责。

(五)建立长效宣传机制。注重挖掘、总结和宣传基层科技组织参与扶贫攻坚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宣传脱贫攻坚中有突出贡献的基层科技组织和个人的先进事迹。通过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经验、新模式、新成效,营造“助力扶贫工程”实施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普及服务作贡献、创新争先新风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