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三台县双乐乡奕川水产养殖基地位于双乐乡王家堰村,成立于2016年1月,以泥鳅繁殖、培育、养殖为主,现有会员116户、水产示范基地150亩、稻鳅稻鱼共生基地300亩,泥鳅孵化育种中心2000平方米。

为了壮大村社集体经济,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协会采取按照“土地+劳动力”的入股方式,大力推行“4321”的利润分配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利给当地贫困户,走出了一条“协会+农户+产业”的脱贫致富路。截止2016年底,协会实现利润50余万元,分红近26万元,5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一、发挥协会的引领作用,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双乐乡王家堰村地处三台县东南部,距离县城56公里,是三台县较为偏远的行政村之一。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农户314户、人口1064人,有耕地面积722亩,林地1052亩,山平塘19口。2014年,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3户、167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42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5年,绵阳市委、市政府成立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王家堰村被列为综改区核心村。

针对王家堰村贫困人口多,群众致富愿望强烈,但又缺少技术、经验、市场支撑等问题,三台县前锋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协会在该村牵头成立了奕川水产养殖基地,建设水产示范片、扶贫养殖区、稻鳅共育示范点,加快实施“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股份、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注重技术服务指导,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党员骨干示范引领,统筹共建促双赢。基地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基地村共产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向他们深入宣讲产业优势,算好对比账,消除群众的顾虑,促进泥鳅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开展促转型、促升级,助稳定、助发展的服务惠民专项活动,深入田间和会员家中指导宣传,并为每位会员建立泥鳅养殖档案,从购买鳅苗、饲料喂养、疾病防治到出售价格等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指导、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引导养殖户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了丰产增收。

技术服务全覆盖,科技惠农助增收。基地成立以养殖大户、党员为骨干的技术服务小组,采取分片定点、深入走访的方式,畅通致富信息渠道,言传身教先进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指导养殖户科学养殖泥鳅。。

在村民活动中心建立培训平台,利用村委会宣传展板、村民活动场所不定期举办和宣传泥鳅、乌鱼等水产品健康养殖技术讲座,邀请三台前锋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协会技术人员、经验丰富的养殖大户及县农业局水产技术人员来基地授课。2015年——2106年底共举办培训班6期,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有效指导会员进行科学养殖管理。通过培训、宣传,提高广大会员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发挥了基地的培训、指导职能。

基地还与科研院校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深入实践,深入研究,实现了全省第一家水产行业工厂化育苗,运用人工定时定量供氧技术,解决了育苗期气泡病和呼吸转化过程高死亡率现象,特别是在濒临绝种的白乌鱼苗培育上,采用母幼分离培育技术解决了育种难、苗种贵,降低了养殖户的种苗成本,增加了收益。

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泥鳅养殖安全。通过基地牵头,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推广实施无公害泥鳅生产标准,并统一苗种、统一饲料(优质饲料)、统一药物(渔药门店)、统一技术(泥鳅静养生态养殖技术),规范管理,确保泥鳅养殖安全。去年,基地饲养的泥鳅苗品质优,长势快、病害少、效益高。

积极引进培育新品种、拓宽养殖渠道。在三台前锋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协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基地在试养、保种、育苗等环节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刚刚新建的2000平方米的泥鳅孵化育种中心,年可繁殖泥鳅2亿多尾,突破了泥鳅种苗匮乏的“瓶颈”。

为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提升养殖水平,做强做大水产产业,根据行业特点,基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力度,成立了“稻、鳅、鱼”生态循环生产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项目责任人,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全程跟踪、监督检查。经过试验,28亩“稻、鳅、鱼”共育取得成功。稻谷产量达1.2万余斤,单价每斤10元,收入12万余元,由于品质好,稻米供不应求;混养的泥鳅和鱼没上市场,在当地就被抢购一空,收入3万余元。

二、创新利益分配模式,精准扶贫结硕果

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大力推行“4321”的利润分配模式,建立起了“基地+贫困户+村集体经济”的产业化经营新机制,为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优先入股、优先分红、优先务工”原则,协会对土地入股的贫困户和一般群众实行500元/亩的保底分红,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持股比例享受4:3:2:1的利润分配模式进行分红,即协会占40%,未脱贫贫困户占30%,已脱贫贫困户巩固脱贫成果占20%,村集体经济占10%。同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务工岗位和项目、资金、技术、回收等服务。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协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5年王家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420元,2016年增至8800多元,增幅达83%以上。全村63户贫困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所有贫困户年分配红利户均达到4000余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额外增加务工收入20000余元,为脱贫摘帽增强了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

今年,我们将46户(包括已脱贫户)贫困对象土地纳入泥鳅养殖区范围,协会优先轮流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事日常劳动,按照6元/小时支付报酬,解决就地务工6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万余元。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一年多时间来,通过实施项目建设,全村村社道路达12.18公里(其中硬化道路10.05公里),实现了社社通水泥路;整治傍山渠2.41公里、山平塘7口。 

“稻、鳅、鱼”生态养殖模式的试验和推广,促进传统农业与水产业相融相合、互利发展,让广大农户看到了希望,农户们形成了不喷洒农药、不施化肥的习惯,对促进水环境和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户家门口务工挣钱,土地入股分红,脱贫致富的愿望正变成现实,精神面貌极大改善。23户贫困户修建了新房,房前鸟语花香,屋后绿树成荫,室内整洁卫生,令人神清气爽。一到傍晚,人们或是漫步在鱼塘鳅池边,听取蛙声一片;或是聚集在鳅池旁的文化广场,跳舞打篮球,其乐融融。

三、展望美好前景  助推脱贫攻坚

一年多时间来,协会与广大会员一道,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路漫漫其修远兮,植根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协会将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实现泥鳅养殖产业大发展。在协会今后的运行中,我们一是要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为协会会员创造更大的利益;二是加大协会的宣传力度,争取让更多的农民入社,让其享受到协会的福利;三是加强技术服务人员为会员服务的意识,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四是,加大精准脱贫的扶持,实现全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共同致富奔康。

2017年,协会已在王家堰村水产基地投入鳅苗1000万尾,净水面养殖面积由原来的150亩扩大到300亩,稻鳅共育示范养殖面积由原来的22亩扩大到50亩,大幅度提高泥鳅生产力,让王家堰村的所有贫困户实现“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股份、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达到“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社有收入,年年有分红”的增收目标。预计今年将回收成品鳅20万斤,实现成品产值240万元,泥鳅苗产值100万元,综合产值突破300万元。

未来3年内,协会还计划王家堰村建设一个标准的园区式净水面养殖基地和一个稻鳅稻鱼生态综合种养基地,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全网络覆盖;未来5年内将王家堰村、纸匠沟村分别建成“稻香鱼村”、“荷香果居”,建成三台“最美乡村”。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助推王家堰村和纸匠沟村两个省级贫困村2017年脱贫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三台县科协    蔡爱琼 )